•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文山籍战士廖科举:走进天安门阅兵场接受祖国检阅 他把青春押进枪膛

    发布时间:2023-07-31 10:45:17  

    “当新兵的时候他非常怕吃苦,拉单杠他可能拉一两个就下来了,怕手疼。”这是班长张海生对廖科举刚进军营时的表现进行的评价。

    “我没想到他能从阅兵场上走下来……”看着自己身旁的廖科举,张海生骄傲地说,“真的没想到我们‘大功三连’的兵,能再一次走过天安门。”

    这是发生在2017年1月16日《时代楷模发布厅》发布现场中的一幕,在这一天,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陆军某部“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来自“大功三连”的文山籍战士廖科举和他的班长张海生走进发布厅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廖科举,云南文山人,1992年10月出生,2009年12月入伍。那年,他刚满17岁。

    “我们家三代从军,科举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参战老兵,他的舅舅也曾是一名军人。”廖科举的母亲杜青说,她自小在麻栗坡县董干镇长大,深知战争的残酷,也更坚定了边疆儿女守卫疆土的决心。因此,廖科举选择投身军营,是从小对长辈们军旅故事的耳濡目染,也是兑现与母亲的承诺。

    IMG_20230728_234525.jpg

    (图为廖科举母亲杜青女士)

    “送他入伍那天,天特别冷,我们一直跟在他们大巴车的后面,直到车开进文山军分区大门,我一下子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廖科举的母亲杜青回忆起送廖科举入伍那天的情形时不由得伤心了起来,她说:“他从来没吃过苦。”

    “胆小”是杜青对儿子入伍前的评价,这样一个在母亲身边内向寡言的孩子,能否经受住军营熔炉的淬炼?杜青不得而知,但在廖科举刚入伍不能回家的两年里,她听儿子战友说起因不适应北方寒冬,夜间站岗时儿子被冻得眼泪直流,训练时有体能弱项的儿子难忍疼痛躲在角落偷偷哭泣……可当杜青打电话询问儿子苦不苦时,电话那头的廖科举语气轻快地说了句:“妈,还好。”,那一刻杜青知道,从小依赖着她的那个胆小男孩,已经在军营的摸爬滚打中淬火成钢,往后的路他也会一个人大胆地往前迈。

    retouch_2023072823494223.jpg

    (图为廖科举入伍前后对比)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当天早上6点,杜青便早早起床准备了一番,往茶几上摆满了水果、糕点、饮料和清茶,9点不到便吆喝上家中亲戚齐刷刷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观看大阅兵。当电视中解说到“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正向我们走来”时,全家人热血沸腾,振臂高呼,因为廖科举就在其中。“找不到儿子在哪,却又觉得个个都是儿子。”杜青说,那时的她一边盯着电视画面找儿子,又一边激动得不停抹眼泪。

    20230728235055721.jpg

    (图为廖科举正在进行训练 右一为廖科举)

    “廖科举,是他外公给他取的名,科举,寓意一举高中。”从小便看着外公在天安门前留影的照片长大的廖科举,终于也能像外公一样,身着军装,刚毅自信的站在天安门前。作为一名军人,能作为阅兵队伍中的一员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是无上的光荣。杜青深知儿子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多少艰辛。从早上5点30开始,廖科举每天要训练近15个小时,为了能通过选拔,他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撕掉了娇生惯养的城市兵标签,终于进入北京参加阅兵,也体会到了什么叫梦想成真,他说:“第一次非常坚持地去选择做一件事情,有感觉到累,但没想过放弃。”

    retouch_2023072823303125.jpg

    (左图为廖科举外公在天安门前留影照片)

    2017年1月,杜青接到了儿子廖科举打来的电话,他慌忙地交代母亲晚上记得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说自己上电视了。傍晚7点不到,杜青便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儿子,当看到画面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去到廖科举所在的连队并和廖科举握手的那一刻,杜青激动得站了起来并流下了泪水。“我真的很激动,那是我的儿子,我为他感到骄傲。”


    从军14年,从17岁到31岁,从校门到营门,从地方青年到解放军战士,这是一个青涩男孩的血色青春,也是一个铁骨军人的成长历程。选择从军的廖科举离开家乡,接过钢枪,扛起使命,加钢淬火,重铸新生。

    2015年9月,廖科举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16年12月,廖科举所带班级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2020年12月,廖科举被旅表彰为“四有”优秀军官。

    把青春押进枪膛,是他最不后悔的决定。

    IMG_20230727_113009.jpg

    Videoframe_20230728_234334_com.android.gallery3d.jpg

    “看到别人一家团圆还是会有感触,也会担心他的安全,但选择把儿子送进军营,我从不后悔,这些都是他用汗水浸泡出来的勋章。”看着儿子寄回家摆满一桌的勋章和荣誉证书,杜青说,如果儿子不去当兵,他可能也会有个完全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但携笔从戎、参军报国,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更能让他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古魏魏 项兰星)

    (编辑:唐雪娇 排版:王南 责编:吕静 终审: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