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下家产千万 为何来当“村官”
说起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社区党委书记刘仙,是全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群众称她为社区“当家人”。任职15年,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一个“带头人”的身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无论她到哪里,人心就凝聚在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群众就哪里脱贫致富。她工作的点点滴滴,无不凝集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的热爱,无不渗透着心系群众的崇高品质。
群众致富带头人
刘仙虽出生农村,家庭贫困,却是个活力四射、聪明能干的人,十多年前年纪轻轻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挣下上千万元家产。富足后的她没有安享时光,而是做出一个连全家人都反对的决定——当一名“受气”的“村官”。
2002年,她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走马上任小石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她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蔬菜、辣椒、烤烟、养殖等产业,给大家打开一条发展之路。
工作业绩很快被各方赏识。2007年,刘仙到新寨村任党总支书记。她认为,要想发展,改变思路是首要大事,经商中历练的胆识、智慧、魄力和思维方式,很快派上大用场。由于缺少办公经费,她自己掏腰包,从亲戚处借了两辆车加上自家的一辆,带领20余名村干部到红河蒙自、曲靖麒麟区、玉溪通海等省内种植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当看到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大规模农业基地的生产方式,村干部们羡慕不已。开阔眼界后,大家心中似有一团烈火要喷涌而出,今后的发展有了新标杆,村干部们立刻达成共识,回去就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在刘仙的带领下,新寨村成立了鱼腥草种植合作社,通过规范管理,5年社员收入从每亩800元增长到8000元,增长了10倍。
尝到抱团发展闯市场的甜头,大家更加坚定这一发展思路。刘仙和村民们不断摸索经验、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先后创办多个产业合作社,走上一村一品,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致富路。
2012年,刘仙当选大稼依社区党委书记。大稼依有连亩成片的土地资源,这让刘仙再次迸发出发展产业合作社的干劲和灵感,一鼓作气带领村民创办砚山县联兴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带领群众发展辣椒、蔬菜、养殖等传统产业。目前,大稼依社区以“公司+合作社+社区+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组建了5个合作社,注册资金3268万元,流转土地2400余亩,入股土地1800余亩,发展社员1923户,就地解决就业人员1000余人。
在合作社打工的袁仕兰是稼依镇大稼依7队因病致贫的困难户,家里3个老人生病,常年打针吃药,她和丈夫所有打工挣的钱大部分用在老人身上,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合作社建立后,袁仕兰和丈夫一直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打工工资5000多元。同时,她家把4亩土地和部分资金入股合作社,租金有4800元,分红收入1500元,家庭年收入几万元。“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如果没有合作社,我们就没出路,这个合作社建得好啊!”短短一两年,家庭生活大改观,袁仕兰很感慨,现在,她家的收入除了保证一家人生活,供孩子上学,还能建新房啦。
对袁仕兰一家来说,刘仙是把他们拉出贫困火坑的恩人;对合作社里更多的人而言,刘仙的敢想敢干敢付出,让所有人打心眼里佩服。“她真是个好书记,既要农户受益,也让企业得实惠。”联兴合作社理事长蒋信和介绍,合作社建立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缺口上百万元,眼看合作社就要建不起来,大家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要说刘仙早些年挣下上千万家产,可也是一点一滴的辛苦钱,大家谁也没往这一块打过主意,可刘仙主动提出:“我拿房产去抵押贷款,跟家人直接提钱不好商量,这房产有我一份,就拿房产作抵押。”
刘仙这一着险棋走得让人替她捏一把汗。思考过风险,但从没计算过利息,刘仙用自己的房产抵押贷款筹集了200万元启动资金。她雪中送炭、慷慨解囊地支持,使合作社渡过难关。她又发动村民将土地和资金入股,解决就业和收入难题,合作社900多户社员共同抱团发展。
针对贫困户,刘仙以社区“陆山援手帮扶志愿者协会”为平台,发动企业老板、致富带头人、党员爱心捐赠筹集资金,不论合作社经营亏盈,都保证年底给贫困户30%分红,确保贫困户稳收、增收,直至脱贫致富。
家产上千万,家族生意同样非常需要她这位“头领”,刘仙为何甘愿放下一切当一名“村官”?“一人富不算富,一家富也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致富靠的是党的好政策、群众的支持。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乡,周围的村民,还有那么多困难,作为一个党员,我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刘仙朴实的心里话。
和谐新曲弹奏人
农村发展,不仅是要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也需要同步发展。在一段时间里,大稼依社区的群众手头的钱是多了不少,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风气。刘仙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全力以赴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为群众创建和谐的社会风气。
2012年5月的一天,刘仙接到横胆冲村村民与新朵甲村村民因山界纠纷正在群殴的报告后,立即带领联防队员到现场劝阻。“我们都是农民,都知道要珍惜土地,要靠土地生存和发展。可是你们为了几亩坡地,让近千亩的土地荒了29年,值吗?”在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协调会时,刘仙这句提问胜过千言万语,争吵的村代表们立刻安静下来。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群众工作,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按“山分梁子水分沟”的划界常规,拿着石灰粉在前面画线,村民们拿着锄头在后面挖沟。划界结束,刘仙组织两村村民吃了一顿“和亲饭”,村民心中29年的“大疙瘩”终于解开。
刘仙在一次社情民意调查中得知,有两兄弟因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闹了36年,斗了3代人。为解决纠纷,她经常去两兄弟家串门子、拉家常,一边向调解过纠纷的干部了解情况。“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兄弟不认,家庭不和,不应该啊!”“家和才能万事兴。你两兄弟斗的这几十年,别人家都在发展产业,盖起楼房,买了汽车,只有你们住破房子。如果你们放下恩怨,专心发展产业,生活就会变好。”刘仙一语点破两家人,“是啊!刘书记,你说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们听你的!”两家人被她朴实的言语说动,放下了36年的矛盾,握手言和。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将心比心,就能赢得人心;只要不怕烦,放得下架子,群众就能给你面子。”谈及农村纠纷的调处工作,刘仙说没什么“法宝”,靠的是耐心、热心和真心。
稼依镇是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团结工作非常重要。每年民族节庆活动,刘仙就组织文艺队,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到穆斯林群众中。
“她是个讲公平、有正义感的人,在我们这里,她家喻户晓,老百姓对她评价很高。”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文山分院院长马锦坤这样评价刘仙。
文明新风引导人
发展经济是大事,清洁环境也不是小事。以前,稼依镇上的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无人管理,不仅菜市场堆起垃圾,所有街道也是垃圾成堆。2013年,稼依镇政府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交由社区管理,一测算,需经费50万元左右,但配套资金却很少,刘仙提出以“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方法组织老百姓参与,2014年成立市政管理办公室,召开群众大会,发动致富带头人和有奉献精神的人当管理员。
大稼依社区每年收取垃圾清运费近30万元,上级配套资金15万元,3辆垃圾车每天清运垃圾20车左右,做到日产日清。“垃圾车每天清运垃圾,街道干干净净,群众也树立起爱护卫生的意识,我们的家园更美了。”村民李道平说。
近年来,村民手里都有了点钱,农村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影响社会风气。为改变这种状况,社区“两委”在尊重民意的情况下,经多次讨论后制定出《社区居民管理公约》,家家户户签名盖章,共同遵守。《公约》内容涉及发展生产、遵守市政规划、提倡文明殡葬、节俭办理婚嫁宴席;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和谐;爱护环境卫生、保护公共财物;敬老爱亲、遵守交通法规等内容。“公约每个地方都会制定,但执行是个非常大的难题,无人执行的公约就是一张废纸。”为促进群众依规依章处事为人,刘仙发起成立社区管理公约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监督群众遵守管理公约。
一次,村里有人办二孩周岁,请客180多桌,监督委员会立即当面要求这家人收回120张请帖,保证公约执行到位。“为孩子办周岁是农村的传统风俗,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带坏了民风,若不禁止,势必有更多人效仿和跟风。隔三差五就收到请帖,有多少人承受得了?”大稼依街道管理办、市政中队长杨家勇说,这刹不住的歪风,还不清的“人情债”,给村民发展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公约》出台后,共劝退占沟、占路、占道经营51家,刹住不正之风,破除陈规陋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刘仙向农村脏乱差“宣战”,带领村民清洁家园,提升群众幸福感;她敢对陈规陋习“亮剑”,抵制挥霍浪费之风,树立文明新风,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引导群众争做文明村民。
(记者 董飞)
(编辑:骆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