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在大理举行,文山州2名代表参加

    发布时间:2025-01-15 15:43:18  

    1月15日上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中国精神文明网、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承办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大理市举行。

    文山州全国道德模范、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农加贵和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西畴县鸡街乡曼竜小学教师宗富春参加活动。

    发布仪式上,开展了诚实守信“中国好人”代表现场交流,宣读《致敬词》、歌曲《好人》表演、“新时代好少年”向“中国好人”代表献花等活动。

    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农加贵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获得者徐建红赠送“道德传家宝”。

    自2008年4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评选“中国好人”活动以来,文山州有12人上榜。

    他们是:

    陈金焕  丘北县锦屏镇陆良寨村村民

    张正祥  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委会丫口寨村小组村民

    任治森  驻滇某部队上士班长

    熊朝贵  退休教师,现居住在马关县马白镇板子街社区

    刘云富  文山土投公司职工

    汪克武  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委会石洞村村民

    项正文  文山州一中教师

    卢建标  生前系马关县民族中学教师

    谢帅业  生前任云南省广南县公安局莲峰派出所筹备组副组长、莲峰派出所民警

    李新文  生前系丘北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股股长、四级主任科员

    汪   磊  生前系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文秀路消防救援站装备技师、班长

    宗富春  西畴县鸡街乡曼竜小学教师


    学好身边人

    做好当下事

    下面一起来了解

    农加贵、宗富春的先进事迹

    ↓↓↓

    农加贵:逆“风”坚守 做一盏深山里的明灯

    农加贵,男,壮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第40个教师节前夕,农加贵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扎根“禁区”,播撒人间大爱

    落松地——20世纪50年代文山州广南县集中医治麻风病患者的医治点,被称为“麻风村”。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麻风病人聚居的地方是人们眼中可怕的“禁区”,都避之不及,更别提去那教书。1986年9月,20岁的农加贵不顾家人反对,独闯“大山禁区”,成为落松地小学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第一个愿意进村常驻的“外人”。看到被疾病折磨而四肢畸形的学生家长,他内心十分害怕,想要逃跑。但是,看到村民们恳求的神情、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却怎么也迈不开逃跑的步伐,“我跑了,那些孩子怎么办?”最终,他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8年。农加贵用自己的善良和坚持,为偏僻的大山带来了希望,让饱受歧视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大爱。

    农加贵正在给孩子们讲课 赵普凡/摄

    坚守初心,照亮大山深处

    从弱冠之年到知天命的年纪,农加贵始终抱着一颗“影响一个孩子6年,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6年甚至60年命运”的初心,坚守在落松地这片土地上。他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班级管理方式,改善教学条件,白天教小学生、晚上给村民开办扫盲夜校,将100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很多孩子成长为医生、老师、警察、企业管理者等,迎来了人生的“蝶变”。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他始终认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唯一自豪的是,我来了之后,落松地村的孩子一个不少,都读过书!”农加贵是深山里的明灯、黑夜中的“启明星”,用知识打开了“麻风村”认知外界的窗口,照亮了落松地孩子们的前进道路,让他们脸上有笑容、眼里有光芒、心中有山海、脚下有远方。

    农加贵和他的学生们

    无私奉献,共筑幸福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农加贵不仅是孩子们的好老师、保姆、炊事员,而且还是当地群众的好帮手。在村里,他是当地群众识字代笔的志愿者,是排忧解难的电器修理工,是疫情期间的义务采购员,是带领群众打通致富路的工兵员……38年里,农加贵与当地群众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结下了唇齿相依的感情,共同推动落松地走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如今,落松地小学已成为芬芳扑鼻的“桃李园”,是广南县教育示范基地。落松地村成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当初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村”迈进。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宗富春


    宗富春,女,彝族,1989年2月生,中共党员,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曼竜小学教师。作为曼竜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宗富春怀揣着改变家乡的梦想,放弃在外工作的好机会,回到曼竜民族小学当起了双语教师。宗富春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

    西畴县鸡街乡的曼竜村,过去山路蜿蜒、交通闭塞,村民们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经济相对落后,且知识缺乏。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宗富春,从小就怀揣着一个梦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这片大山。

    然而,大学毕业时,她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是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还是回到家乡去贡献自己的力量?经历了一番深思熟虑后,她决定回到曼竜村,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宗富春有过多次调动的机会,爱人也在县城工作,小孩在县城上学。“如果我走了,我们村的教育怎么办?这样艰苦的地方,那些从其他地方来的老师未必待得住,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曼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就是要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改变我们贫穷落后的面貌。”宗富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校里大多是苗族和彝族学生,不会讲汉语。当时,学校只有宗富春是彝族教师,孩子们都非常内向,不知道如何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从生活起居到上课学习,宗富春都要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一字一句地教上无数次。其他班的老师遇到听不懂汉语的孩子,都来找宗富春当翻译,就这样她开启了“双语教学”之路。10多年间,曼竜小学的毕业学生已有400余人,其中50余人进入大学学习,仅曼竜村就有18位大学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

    传统文化融入办学理念

    2017年,宗富春被任命为曼竜民族小学校长。在学校里,她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同时也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她把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笙”舞教给全校师生,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她不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在宗富春的带领下,曼竜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宗富春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文山州委宣传部《云岭之窗》杂志 中国文明网)

    (编辑:董飞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