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路径。近年来,猛硐乡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成立助学基金(促进会)、发放倡议书、召开座谈会、开展排查登记等一系列举措,用行动铺就学子大学路。
聚沙成塔,成立一批教育助学基金。代表们积极奔走,联动各方力量,向爱心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讲述家乡学子的奋进故事,深入村组,发动群众参与,以情动人,让大家明白每一份微小的助力都能汇聚成改变孩子命运的洪流。在不懈努力下,3个教育助学基金(促进会)应运而生,助学基金(促进会)成立后,重点奖励各村户籍每年考取研究生、高考优秀学子,助力他们跨越学费门槛,顺利开启高等教育新篇章。这些基金承载着无数的关爱与期望,为孩子们的大学梦筑牢了经济后盾。人大代表项正林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本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协调各类资源下沉,激励每家每户重视学生教育,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广纳爱心,发放一份捐款倡议书。一纸倡议,承载万千希望。倡议书通过村广播、微信群、乡村公示栏等多渠道传播,深入猛硐乡的每一个角落。“乡亲们,致富不忘家乡,感恩不忘桑梓,咱们的孩子是猛硐的未来,您的点滴爱心,将在孩子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回馈家乡,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5元不嫌少,10元、100元不嫌多。”这份深情呼吁,激发了群众心底的善良,各挂村单位、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带头解囊,返乡创业者踊跃捐款,就连外出务工的游子们,也纷纷通过线上转账的方式,献上自己的一片赤诚,爱心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入助学基金池中。爱心人士潘红春说:“作为猛硐的一名创业人员,我认为孩子要读书才有希望,想为全村的教育事业作一点点贡献,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上大学,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精准帮扶,开展一次全面排查登记。每年高考结束后,代表们都会穿梭于山村小道之间,深入每一个村寨,走进每一户家庭,对辖区内的高考录取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通过与学校、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紧密合作,他们逐一核实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并建立详细的档案。这份精准的“学情地图”,不仅为后续助学金的发放提供了可靠依据,更让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精准帮扶。
温暖相伴,组织一次交流座谈会。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夕,一场温馨而鼓舞人心的交流座谈会都会在猛硐乡各村委会热烈召开。代表们把受助学子们聚集一堂,分享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描绘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让孩子们知晓自己肩负的责任。座谈交流会上,猛硐乡昆学老小学教师吴倩说:“我就是2019年第二批享受助学促进会奖励的大学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学好知识本领,坚守好初心,毕业后回来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倾诉学习的压力、成长的烦恼,收获的是满满的鼓励与支持。座谈会后,他们带着温暖与力量,意气风发地奔赴校园,开启新一阶段的学习征程。
厚植乡土,培养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助学不仅是帮孩子“走出去”,更要引人才“返回来”。在学子们求学期间,代表们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学业进展与职业规划,鼓励他们报考涉农、师范、医疗等与乡村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当学子们毕业时,代表们积极宣传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招录信息,对接本地需求,牵线搭桥,让一部分人才回归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他们有的成为农业技术员,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有的扎根乡村教育,为下一代点亮知识灯塔;有的进入基层医疗队伍,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福祉。这些返乡人才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为猛硐乡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自助学基金(促进会)成立以来,发放倡议书2万余份,收到捐款17万余元,助力134名学子圆大学梦,共计140500元,返乡创业就业40余人。
(吴远超 曾明美)
(编辑:郭韦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