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小家” 守护“大家”
社会大家庭是由一个个小家庭构成,只有“小家”稳定幸福,“大家”才会安定团结。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婚姻家庭纠纷已成为刑事案件的重要诱因,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稳定。为精准防范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我州聚焦婚姻家庭纠纷的隐蔽性、敏感性、复杂性、反复性,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模式,以家庭“小稳”促进社会“大稳”,用家庭“小安”推动社会“大安”。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婚姻家庭纠纷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因此,做好婚姻家庭纠纷摸底排查是工作人员必须做的基本功课和首要任务。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赵凯斌说,一线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走访、排查掌握了解每个家庭的动态情况。
据赵凯斌介绍,为及时发现婚姻家庭纠纷,抓住调解时机,我州实行“日、周、月”摸底排查制度。即网格日报告:注重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逐案逐户登记,并上报乡级综治中心,实行“一事一研判”。部门周推送:建立婚姻家庭纠纷风险登记评估制度,将纠纷隐患划分为低、中、高等级,相关职责职能部门根据不同等级在每周第一个工作日向同级综治中心推送。基层月排查: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地乡镇统筹、综治中心牵头,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因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抚养赡养、财产继承等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今年以来,全州共摸排婚姻家庭纠纷隐蔽性问题9433个。
如何稳定家庭成员情绪,将纠纷处置在小、在早的状态?这需要采取合理的疏导、化解纠纷举措。
注重“格”内化解纠纷。将婚姻家庭纠纷处置在前端,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两代表一委员”、乡贤寨老、网格员等资源,及时把婚姻家庭纠纷调处化解在网格内。注重“线”内化解纠纷。以“劝”与“导”为调处纠纷重要抓手,在州和8县(市)民政局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在乡村两级设立婚姻家庭纠纷专业调解组织,将辅导室和调解组织串连成线,分点开展责任告知、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亲情化”服务,促进家庭关系回归正常。目前,全州已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65个、第三方工作室27个,当事人和好率达80%。注重“区”内化解纠纷。各级综治中心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及时提出婚姻家庭纠纷处置意见,并向有关责任主体分流交办调处化解任务,定期组织责任单位进行会商,落实调处措施。
“酿成悲剧的原因往往是多重的,婚姻家庭纠纷十分复杂。”赵凯斌介绍,我州融合法治、德治、自治“三治”方法,从源头防控婚姻家庭纠纷。
一是法治保障。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宣讲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二是德治教化。把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村民小组重新修订村规民约的规定条款,并作为评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州共有1.61万个村民小组重新修订村规民约,评选出省级“文明家庭”14户。三是自治推动。依托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把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因纠纷激化引发过暴力行为等问题作为失信行为表现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群众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矛盾纠纷是变化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开展工作。”已积累多年矛盾调解工作经验的赵凯斌,对于婚姻家庭纠纷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婚姻家庭纠纷具有反复性,需要工作人员加强责任心,持续对家庭融洽度、婚姻稳固度、社会和谐度等实行动态回访、走访、专访,做好矛盾化解“后半篇文章”。
实行“全面回访”减存量。将走访排查、法律咨询、警情受理、案件审理、离婚办理等渠道发现的婚姻家庭纠纷纳入回访对象。区分婚变、家暴、酗酒、财产等不同纠纷类型,分类制定回访策略。实行“挂包走访”防变量。由包村领导、公职人员、村组干部分别挂包,做到矛盾一现立即到访。实行矛盾分治,对已化解纠纷的家庭至少回访3个月,对难以化解的由挂包责任人挂包走访。实行“专责专访”化危量。将“法”与“情”融合,在法院组建家事审判团队,发动“一村一法律顾问”力量,在常态化回访中开展情感修复、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制定部门职责任务清单,整合10余个行业部门参与“条块共治”。目前,全州家事诉讼案件调撤率达70%以上。
(记者:龚莉)
(编辑:侯佑琴 排版:罗钢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