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走了,他和妻子与弟媳共同撑起一个7口之家;父亲病重,妻子和弟媳细心照顾老人如同亲生女儿;丈母娘老了,一人寡居乡下,他和妻子又将老人接来共同生活……文山州统计局职工晋方云与妻子王应翠,用最朴实的行为,诠释了“家”所包含的温暖和亲情。
一大家子的团圆饭(左起晋方云、王应翠及其母亲,侄儿、侄女,晋方云女儿及母亲)
弟弟因公去世,哥嫂与弟媳共同撑起一个家
晋方云有兄妹5人,他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妹5人只有晋方云和四弟有公职,父母及其余兄妹都是文山居民。
晋方云从统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砚山县统计局工作。离开家乡的16年里,大哥和三弟相继分家出去,而且两家人都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妹妹也已出嫁多年,所以家里只有四弟一家三口同父母生活在一起。
2003年3月,晋方云调回文山工作与家人团聚。但就在同年7月,在电力公司电站工作的四弟因公殉职,年仅35岁,留下年迈的父母和不到30岁的妻子及不满3岁的儿子。“弟媳一直没有工作,四弟走后,两个老人和弟媳、侄儿一下就没了生活来源。”看着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想到侄儿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爱,晋方云的心一阵阵绞痛,他觉得此时能给他们最大的安慰,就是把这个面临破碎的家重新撑起来!
晋方云把想和父母及弟媳、侄儿一起共同生活的想法告诉妻子,王应翠一听,二话不说,立即就着手收拾东西和丈夫一起搬到公婆家中,并在全家人都陷入悲痛无法自拔之时,操持起家务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做好可口的饭菜劝家人们再悲伤也要吃饭,不能再把身体拖垮了。
晋方云很感激妻子理解自己,也很庆幸自己此时已经调回文山,否则,父母及弟媳、侄儿的生活将何以为继?
王应翠一直没有工作,以前一家三口靠晋方云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虽然过得俭朴,却也能维持下去,但现在一下要多负担起4个人的生活,怎么节俭也难以为继啊!想到这些,王应翠决定出去工作,替丈夫分担。最终,她在一超市找到事做,每月300元工资,虽然不多,但一家人的菜钱算是有了。自此,夫妻俩每天忙里忙外,共同支撑着这个7口之家的大家庭。
晋方云的女儿与四弟的儿子同岁,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上下学都是晋方云负责接送。开始,许多人看见晋方云带两个孩子都很好奇:人家都是独生子女,怎么你有两个娃娃?晋方云回答说,“我家是双胞胎!”
到侄儿上小学后,弟媳也与王应翠一起在超市上班。多一个人挣生活费,虽然不多,但总比过去宽裕些。加上之后晋方云的工资逐年渐长,一大家子的生活负担才渐渐轻松起来。一发工资,晋方云就将大部分交给妻子安排生活,自己留下一部分给两个孩子买学习用具。王应翠与弟媳下了班后,就家里家外忙开了,她们总是根据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的口味来买菜做饭。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成长,两个孩子从小感情就好,今年晋方云的女儿刚参加高考,侄儿则在一技校就读。
两个孩子都长大了,晋方云很欣慰,他觉得自己没有辜负英年早逝的四弟,没有辜负“哥哥”这个称谓。
老父病重,两儿媳细心照顾如同亲女
2007年9月,晋方云的父亲突发脑埂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为了照顾老人,王应翠与弟媳向超市领导申请互相错开上班,一下班,两人就轮流去医院服侍老人。刚开始,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两妯娌从不嫌脏怕累,每天帮老人端屎抬尿,早晚还要帮老人擦洗身体,晚上,由下班后的晋方云陪护老人。有空时,晋方云的妹妹也来照顾父亲。在他们的细心照顾下,老父亲康复得很好,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说能走。老人有感于儿女及两个儿媳的孝顺,逢人就夸孩子们有孝心。
晋方云与妻女在一起
温暖的日子不知不觉过去。2009年冬至这天早上,晋方云的父母像往年一样高高兴兴地在厨房和面做汤圆,上中班的王应翠也在一旁帮忙煮汤圆。突然,只听老父亲一声大叫,王应翠扭头一看,眼见老人就要摔倒在地,她吓得立即丢下手中的锅铲去扶老人。但老人身高体重,身形瘦小的王应翠没能抱住老人,两人同时摔倒在地。万幸的是王应翠用身体挡在坚硬的水泥地板上支撑着老人的上半身,并用双手抱住了老人的头部。此时老人已经昏迷,因为不明老人的身体病因,王应翠不敢随便挪动他的身体,她让惊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婆婆赶快打电话给晋方云。正在上班的晋方云接到电话后,立即打电话报120,并急忙往家赶。当晋方云和急救人员赶到家时,王应翠还坐在地上抱着老人一动不敢动。“当时看到那一幕,我眼中一热,眼泪差点掉下来。一是担心父亲的病情,另一个是感动于妻子对老人的这份心不亚于我这个亲生儿子。”近日,当七都晚刊记者采访晋方云时,回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仍然让他记忆深刻。
虽然抢救及时,但晋方云的父亲因突发心肌梗塞,于次日凌晨医治无效去世。
把丈母娘接来共同居住,让孝心蔓延
父亲去世后,晋方云夫妇及弟媳将孝心全放在老母亲身上。在他们的细心照顾下,老人今年82岁仍身体康健。
眼看房子越来越旧,晋方云决定将家中的老房子翻盖。考虑到侄儿已渐渐长大,以后也将成家立业,晋方云夫妇决定将老屋地基一分为二,一半归弟媳侄儿,一半由他们夫妇建盖。有好心的亲戚提醒他们,既然老人与他们共同居住,老屋地基他们应该占2/3。但夫妻俩想到四弟去世后,弟媳带着孩子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仍坚持老屋地基与弟媳平分。
2017年,因属于文山市棚户区改造片区,晋方云夫妇与弟媳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建盖没几年的新房搬出。之后,晋方云夫妇与弟媳各自重新购买了新房,至此,共同生活了14年的两个家庭又各自为家。让晋方云夫妇感到欣慰的是,今年18岁的侄儿懂事孝顺,弟媳也重新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开始了新生活。
2017年年初,晋方云将独自在乡下居住的丈母娘接来一起生活。妻子对公婆的孝顺犹如亲生父母,这让晋方云十分感动,他对妻子说:“你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只要有我们吃的,绝不让老人饿着。”
现在的晋方云家又是一个5口之家,两个母亲因年纪大了性情“老转小”,有时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同像小孩子一样偶有小矛盾,每当这时,晋方云夫妇就从中调和。虽然生活中有小吵小闹,但夫妻俩乐在其中,他们觉得,这就是“家”的含义:有人间烟火,有困难来临时的共同扶持,还有那永远隔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记者 陈 慧)
(编辑 李正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