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二届文山州“突出贡献人才”王朝梁
王朝梁所在的文山三七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三七栽培与育种研究、新产品开发及质量检测的科研单位,他在这里担任院长助理、研究员。从1986年至今,王朝梁一直在开展三七研究工作,他的大半生都是三七陪伴度过的,三七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三十年来,文山的三七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技术落后、市场混乱等逐步迈向良性发展态势,直至目前的相对成熟。这一切的转变,都与王朝梁研究员和他的研发团队有着密切联系。
缘起三七不了情
三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对治疗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目前全国数百家药厂有上百个品种的药以三七作为原料,且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全国90%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这是文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所决定的。因此,文山有两个县市被誉为“三七之乡”。
王朝梁就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因为当地群众大部分都在种植三七,王朝梁自然对三七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1986年,王朝梁以优异的成绩从省农业学校毕业,因一直对三七有极大的兴趣,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名为文山三七研究院),从事三七规范化种植和技术研究等工作。
“我是第二个去研究所报到的。”王朝梁笑着回忆。不觉间,已经快31年了。王朝梁告诉记者,刚去的时候被安排到砚山县的三七试验场,每天面对泥土、三七,分析它、琢磨它,与工人同吃同住。当时,有不少人取笑王朝梁,一个中专生怎么变成农民了,没出息。面对闲言碎语,王朝梁不急不恼,只是嘿嘿一笑。
成功青睐有心人
随着工作的开展,王朝梁发觉三七研究有很大的天地,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三七不像其他农作物,研究的人多,并且研究得很系统。“当时我去到研究所时,三七研究工作还只是在起步摸索阶段,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王朝梁说。
在前辈、老师的带领下,王朝梁的三七科研起步于三七的生物学特性,他和他的团队在三七栽培、三七的道地性、质量标准、GAP规范栽培技术及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三七GAP栽培技术体系,为三七在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GAP认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还深入研究三七的药物性能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
1992年,王朝梁参与研究三七遮阳网栽培技术,改变了之前用杉树叶、玉米秆遮阳的栽培模式。研究团队通过研究提出,三七科学合理的透光率为10%-20%的观点,突破了三七栽培“三分透光、七分遮荫”(透光率为30%)的传统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海拔来透光,在1200—1500米的低海拔地区,透光率只需12%—15%;1800米的高海拔地区,透光率需要20%左右。据此,在开展了竹帘等遮荫材料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塑料遮阳网为遮荫材料,为三七遮阳网的普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过程中,王朝梁和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塑料遮阳网与传统荫棚在田间小气候、出苗率、存苗率、产量等因素的差异,总结出了三七遮阳网栽培的技术措施,形成第一代三七遮阳网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由于技术还不是很完善,风一大,遮阳网就会被吹走,推广过程很不顺利。”王朝梁对记者说。针对第一代三七遮阳网存在兜风、滴水的弊端,王朝梁和研究团队从网的编织方法、双层网的运用进行了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目前,三七遮阳网已在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累计推广上百万余亩,覆盖率达到了90%,每亩产量比传统栽培高出300斤。
此外,他参与研究的云南省自然科学资金重点项目《三七道地性研究与质量标准研究》,首次对文山三七的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文山州成功申报《“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使“文山三七”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对云南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和云药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农难事是心愿
1998年3月,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但由于2006年以来没有申请计量授权认证审验,不再具备检测资质,导致不能正常开展检测工作。而随着市场准入的不断规范,三七质量检测成为了广大七农亟待解决的难事。
为了发挥三七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方便七农进行质量检测,从2010年开始,王朝梁便带领着团队开展申请三七质量认证工作。通过多方协调沟通,2017年1月上旬,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评审组到文山对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的基本条件和检测能力进行现场审查。经审查认为,文山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已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并获得了检测资质认定(含计量认证)书。
2017年2月14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至此,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可以恢复开展相关检测业务,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了相应的法律效力。
正是因为有了王朝梁和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有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州三七质量检测中心才得以恢复开展检测业务。这对七农来说是大好事,不仅可以降低检测费用,还能缩短检测时间。
多做少说成表率
“科研人员都习惯加班,就算在家有时也会工作到很晚。这种工作状态一旦形成,还很难停下来。”王朝梁笑着对记者说。
习惯这份忙碌的不仅是王朝梁,还有他的学生们。文山学院实习生兰海玲说:“从来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跟着老师们做科研,有时候会加班到很晚,但是实习这段时间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充实了很多。”
在同事的眼里,王朝梁是个“做得多、说的少”的低调沉稳角色。“做科研时,有时一个星期你跟他都说不上几句话。”检测中心质检室主任张文斌告诉记者,平日里,王朝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遇到科研问题一定要加班加点,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才行。
“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成就事业。”采访的整个过程,王朝梁都将所有取得的成绩归为团队的协作。他反复强调,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科研成果是大家共同智慧的结晶。从最初进入研究所老师的悉心指导,到与技术团队的通力合作,王朝梁一直秉承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理念,虚心学习。“我庆幸自己处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才会共同进步。”谈及团队,王朝梁深有感触。
(记者 苏宁)
(编辑:熊明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