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农加贵:一师一校一辈子

    发布时间:2017-05-25 09:02:08   来源:文山新闻网   

    ——访第二届文山州“突出贡献人才”农加贵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给孩子做早饭,8点钟准时上课,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教低年级的孩子新的课程;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复习时,又为高年级的孩子上新的课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31年的教学中,他一直担任复式教学,共送走了小学毕业生9届102人。学生不算多,但对于落松地村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走出村寨的学生,许多已经踏上社会,他们怀揣长辈们一生未能如愿的美丽梦想,铭记老师的殷切期盼,挥洒他们的青春与汗水,开辟着属于自己,属于落松地的一片天地。

     

    村子里有了第一位老师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在广南县流行,政府为了避免疫情扩散,把麻风病人集中在该县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医治。从此,这个山谷便成了远近闻名的“麻风村”。当时,人们可谓谈麻色变,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人愿意走进“麻风村”,更别说去那里教书。1986年,一名只有19岁的年轻人“壮着胆子”走进“麻风村”,并选择留下来。从此,村里第一次有了老师,村民们“为孩子办一所学校”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个年轻人就是农加贵。

    农加贵出生贫困家庭,高二时不得不辍学回家。一天,在下坝小学当代课教师的叔叔找到农加贵,说“麻风村”想办学校,建议他去试一试。农加贵一听“麻风村”,连连摆手说:“不去不去!”农加贵的两个哥哥和父母也坚决反对:“你可要想清楚,去了那里,将来还有谁愿意嫁给你!”叔叔劝农加贵,没那么可怕,不行我先带你去看看。

    思想斗争了近半个月,农加贵还是随叔叔来到了“麻风村”村口的医院。医生们告诉农加贵,小孩子是没有病的,况且学校建在“中间区”,没有太大的危险,建议农加贵试一试。农加贵终于答应试试,来到了位于“中间区”的学校。

    那是农加贵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8个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了,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他们远远地站着,看着他。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农加贵只想掉头就跑。但农加贵最终没有跑,反而坚持了31年。农加贵说,我心里也害怕过、波动过,因为当时连进村的医生都要“全副武装”,何况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曾想过离开,但每当看到那些孩子求知的眼神,我就不忍心让他们失去读书的机会。

     

    与落松地小学同风雨

     

    31年来,农加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不管是人为的也好,自然的也罢,农加贵都和村里的乡亲们一一克服了。

    至今,有一件事情让农加贵记忆犹新。农加贵回忆说,那一年小学毕业考后,他去广南县五中(现广南三小)招生办公室咨询录取情况并抄写毕业成绩。刚进门,农加贵便不由忐忑起来,毕竟,他的学生都是“麻风村”的。

    “你是那个学校的?”招生老师问。“我是坝汪小学的。”农加贵不敢说实话。那位老师翻起厚厚的成绩资料册,突然,他的手停住了:“知道落松地小学吗?”农加贵不禁慌张起来,急忙说:“不知道,我是受别的老师委托来抄写成绩的。”招生老师接着说道:“那所学校的学生考得太好了,全部录取。”农加贵回忆说,那一年,参加考试的学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而升入初中。

    喜讯传来,全村一片欢腾,可高兴之后,忧虑又接踵而至,若初中学校知道落松地原来是麻风村,拒绝接收怎么办?村民们担忧不已,农加贵更是寝食难安。他一面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一面四处奔波,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了,但要求农加贵带学生到皮防站做健康体检,办理《健康证》,初中学校才敢接收。第二天,农加贵急忙带着学生去体检,学生们也都顺利通过体检,全部进入了初中。

    农加贵说,他与落松地村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除了政府每月发给他的19元补助外,村民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

    “35元钱虽然不算多,但情义很重,它是从乡亲们生活款中‘抠’出来,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我的,每次收到这35元零零碎碎的钱,我心里压力都很大。”农加贵说,当时村里还划了半亩稻田和1.5亩苞谷地给我种植补贴家用。虽说是给我种植,但其实一直都是乡亲们在帮忙打理。

     

    无私奉献只为桃李芬芳

     

    学生王建萍,毕业于长沙民政学校,现在广南县教育局工作;王建贵,毕业于昆明冶金工校,现任个旧市锡矿某矿区区长;黄兆中,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在文山州科技情报所工作;余学庄,毕业于临沧教育学院,现在广南县政府办公室信息股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村寨,落松地这所曾历经坎坷磨难的山村小学,愈发焕发出朝气与活力。

    “如果农老师当年没有留下来,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余学庄满怀感恩地说道。

    31年来,农加贵从当初的犹豫、害怕、恐惧,甚至是想逃离,直到今天的喜欢、热爱、感动,再到舍不得、离不开、放不下,经历了许许多多,也收获了许许多多。由于心中有坚定的信念,他从1986年至今,一直默默地坚守、耕耘在这个特殊的小学。

    如今,落松地小学还是两个年级在上课,农加贵仍然是这所学校里唯一的老师。

    (记者苏宁)

    (编辑:曾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