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张子培:守护无处搁放的牵挂

    发布时间:2017-05-24 09:46:46   来源:文山新闻网   

    21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大约是人生的四分之一,对于一份职业来说,可谓是人一生的奉献。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张子培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所长,接待烈士家属、抗战老兵和参观人员无数。正因为读懂了烈士亲属、烈士战友无处搁放的牵挂,任凭时光流转,岁月流逝,他依然不改初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守护着英雄的胜地。

     

    平凡的工作找到人生价值

     

    22岁的追梦年纪,张子培退伍回到家乡,他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他却被分配到了麻栗坡县民政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烈士陵园工作。当时他可能没想到,会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20余年。

    1996年5月15日,张子培拿到了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工作的报到函,正式成为民政局的陵墓管理人。第二天,他就搬进烈士陵园居住,从此开始了一年365天巡查,一天24小时陪伴的日子。当时,烈士陵园的管理全靠工作人员,一把锄头、一把镰刀、一把扫帚,张子培每天的工作就是除草、打扫卫生,想起在部队的熔炉里锻炼三年,回来却只能割草、扫地,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麻栗坡城北4公里处的苍松翠柏间,陵园内静静安睡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种民族的960名烈士,他们是为守土卫国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忠骨。

    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成立后,张子培每天除了清理杂草、打扫卫生,有团体来祭奠烈士,便跟在主持祭奠仪式的老同志后边,提录音机、喇叭,准备纸张笔墨。一次次从烈士的墓前走过,墓碑上,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的还透着稚气。回想起这片土地上曾经弥漫的硝烟,他早年经历过的那些战争岁月又变得清晰起来。想到自己退伍回到家乡,而烈士们却为了保卫边疆,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远离亲人和家乡,永远留在这座祖国南疆的边陲小城。张子培决定就留在这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每天的工作多么单调,都要守护着960名烈士,服务好来访人员,感激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守护无处搁放的牵挂

     

    “看到烈士家属白发苍苍,八九十岁高龄,他们将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做好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子培说。

    前年,肖坤立烈士的父母亲和兄弟从贵州来看望他,在儿子的墓碑前,老妈妈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用手拍打着烈士的父亲,不断埋怨他在儿子的青春年华就把他送上战场。烈士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坚定地说:“把他送去参军,是我的心愿。”张子培在旁边听着偷偷抹了眼泪,心里非常难过。他深知,烈士献出年轻的生命,烈士家属从此少了精神的寄托。每一次,他都跟在烈士家属旁,一起完成祭奠,听他们讲烈士生前的故事,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以此得到安慰。

    21年来,张子培倾心照顾烈士家属,对他们有了很深的情感。2007年,张子培出差路过贵阳,顺便去看望了韩跃奎烈士的母亲,一见到张子培,韩妈妈忍不住又落泪了。韩妈妈说:“儿啊,妈妈老了,可能几年后就不能再去看你哥了,你一定要每年在你哥的坟上多添几把土,多上几炷香…儿啊,有你守在他身边,我就放心了。”其实,张子培的心中早已把烈士当作他的兄弟,把烈士家属当作他的亲人。

    “把他们安顿好,服务好,让他们觉得来到这里就像来到家一样。我的工作也就值了。”一次次扶着年迈的家属在陵园里上上下下,时间长了,70亩陵园里,哪位烈士在几排几号,他已熟记于心。

    1998年,张子培花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便自觉承担起了接送烈士家属、参战老兵的重任。到2011年,已先后骑坏了3辆摩托车。2009年,一直居住在烈士陵园的张子培存下了3万元钱,本打算在城区买套商品房。可随着接送烈士家属越来越频繁,为了更安全、快捷,张子培艰难地向妻子开口,俩人左思右想,最终放弃了买房的打算,贷款5万元,于2009年8月买了一辆小汽车,接送烈士家属,让他们来到麻栗坡时不再受日晒雨淋。车子的里程表显示,至今,在小小的麻栗坡县城,他已经行驶了9万多公里。

    远在外省的烈士家属,有时会写信或打电话来要求代为扫墓,张子培总是按家属的要求完成,并请人拍照,把照片寄送到家属手中,以便让他们得到安慰。用上智能手机后,通过网络,传送照片更方便了。去年,正值蒙刚烈士的生日,烈士的妹妹请他帮忙祭扫,他为烈士烧香烧纸献花,发出的照片得到她们的热情点赞。

    每年大年三十、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这几个日子,张子培都会自己动手或是让妻子做上一些饭菜,带上烟、酒、香等到陵园祭奠960名烈士。

    在多年的工作中,张子培总结出了工作经验:“工作要细,感情要深。”在整理陵园值班记录统计中,张子培发现有少部分烈士家属近20年没来烈士墓地扫墓了。张子培心中很着急,多方寻求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几年来相继为困难烈士家属进行了爱心捐助。2013年,捐助者要求把钱交给最困难的烈士家属,临近过年,当张子培将捐助款送到文山市红甸乡王树林烈士父亲王儒林的手里时,老人家非常意外,紧紧抓住张子培的双手,“谢谢了,谢谢了……”话还没说完,他已泪流满面。

     

    21年如一日用爱坚守

     

    清晨,张子培穿过晨曦的薄雾,早早地来到烈士陵园,翻看前一天的工作记录,把头天打电话要求扫墓的,寻找牺牲战友的要求一一落实。并打电话询问前来祭奠的烈士家属旅途情况。之后,他到烈士陵园四处查看,为烈士墓添添土,除除草。有破损,需要维修的,在笔记本上记下,便于日后修缮。这个习惯他坚持了21年。

    1999年,张子培担任陵园管理所所长,陵园事务繁杂,他总是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有单位来参观时,做好衔接,提前安排好诗朗诵、重温誓言等环节。按规定安排好烈士家属的吃住,做好来访登记,有些家属自己开车来的,及时报销车费。

    麻栗坡烈士陵园修建于1979年,1984年扩建,1985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烈士陵园,2009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不间断的修建,麻栗坡烈士陵园成为人们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胜地。2014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被确定为“云南省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基地”后,来访者成倍增长。据统计,2014年为28万多人,2015年为25万多人,2016年为28万多人。今年2月17日烈士陵园一天就接待了1000多人。而陵园管理所工作人员仅有10人,从早晨的接待到晚上打扫陵园,很多事张子培都得亲力亲为,他电话24小时开机,把陵园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曾有来访者从昆明坐夜班车来麻栗坡,到达时天蒙蒙亮,当时没有手机,因为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下了车就往城外走,走了七八公里,遇到一个村民,一问,才知道方向走反了。张子培知道后,心里非常难受。“如果能及时联系的话,能减少他们的一些麻烦,更好地服务。”2000年前后,张子培买了第一个手机,那时手机存储量小,还得另找笔记本当电话本。现在,打开他的手机通讯录,一共有1063位联系人,“张锦荣烈士妹(贵阳市)、张克军老兵(宋强烈士战友)”,像这样的联系人名称随处可见。

    每年的清明节,张子培都提前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列出需要购买和制作的用品清单,一一联系购买、制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他几乎从来没放过假,每个假期,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但他毫无怨言,始终坚持“贴心为民服务”的信念,21年来接待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悼念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烈士家属和参战老兵等共计上百万人次。

    时光飞逝,一转眼,21年过去了,回想走过的路,张子培很平淡地说:“我只是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而已,说不上多大的成绩,更谈不上多大的贡献。今后,将继续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在烈士陵园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平台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记者郭韦)

    (编辑:曾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