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富宁县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富宁落地生根,为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突出党建引领,领出乡风民风更正气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引领群众把新风尚、好做法树立起来,固化下来。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强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引领能力,组织群众结合本村实际修订村规民约,举办各类文体、文明评比活动,宣传宣讲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2016年以来,调整充实145个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撤换20名党组织书记,建成869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党员10人以上或群众200人以上村小组全覆盖。二是注重党员带头做示范。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多形式开展支部学习、多样化开展党日活动、多措施激发榜样正能量,使广大党员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中间人,从自身自家做起,革除陈规陋习,引导群众树新风、学榜样、颂美德,推动形成新风正气。
二、突出环境整治,治出乡风民风更洁美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展示乡村环境“靓丽名片”,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广大群众期盼。一是着力夯实基础设施。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剥隘镇坡芽村、洞波乡西六村等一批最美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县村(居)委会道路硬化率100%,自然村硬化率57.6%,村内道路硬化率73.01%,农村卫生改厕2259座,建成垃圾焚烧炉1654座,农村群众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为打造秀美宜居文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引导。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传、校园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健康卫生科普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指导群众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实现洁净一户、整治一村、带动一片,培养群众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治理环境卫生户户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长效常治机制。把乡村环境卫生集中清扫列入村规民约,全面落实群众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划定环境卫生责任区,每周定期开展卫生清扫,聘请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对村内主干道进行日常巡查清扫,成立由各村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小组,对农户及卫生保洁员进行监督,层层落实责任,构建形成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三、突出革除陋习,革出乡风民风更文明
针对攀比浪费、拘泥传统、大操大办等陋习,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全面开展革除陋习行动,实现了从“破冰攻坚”到“破茧成蝶”。一是简办婚丧喜事。坚持先管党员再管群众、先管干部再管百姓,全面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及时制定下发《富宁县婚丧喜庆事宜操办管理办法(试行)》,从操办范围、宴请规模、报备程序、随礼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强化党章党规的规范约束,突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带头示范,以“关键少数”引导“绝大多数”,各级干部严格执行《富宁县婚丧喜庆事宜操办管理办法(试行)》,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殡葬改革宣传资料9万余份,张贴宣传海报1868幅,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厚养薄葬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破解了根深蒂固、困扰群众多年的人情负担过重等问题,赢得群众的一致赞许和好评。二是以家风促民风。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运用好“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等载体,抓好逐级评选、宣传教育、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让文明家风引领民风。三是“一约四会”树新风。坚持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全县所有村小组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四会组织”,专项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败家等不良风气,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办丧事杀几头牛等一些铺张浪费的陋习得到坚决制止,树立了文明乡风。剥隘镇坡芽村、洞坡乡西六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者桑乡德上新村、板仑乡龙迈村等9个村小组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冯继忠、赵荣芬入选“省级道德模范”。通过实施“一约四会”制度,“约”出了新风尚,“会”出了“新气象”,充分发挥了群众自约、群众自建、群众自管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四是激发奋进力量。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组织引导群众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汲取精华,赋予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农村优秀党员、脱贫户、道德模范、“最美富宁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涌现出木央李江权“贫困户变身村干部”、田蓬隆金玉“贫困户变身工薪族”等一批典型事例,彰显精神引领的强大能量,形成“以勤劳致富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共识,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四、突出矛盾调处,调出乡风民风更和谐
结合县情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矛调排查工作机制,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一是道德评议“和事佬”,“和”出邻里新风。为让邻里更和谐、家庭更和睦,富宁县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成员作用,先后在每个村小组挑选出1至2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贴心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村小组长、村委会干部担任道德评议会成员,哪里有纠纷,哪家闹不和,他(她)们就出现在哪点,因此,他(她)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和事佬”,他(她)们成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稳压阀”。二是镇村干部“下沉下访”,“访”出文明村风。为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维护乡村稳定,富宁县在各乡(镇)大力推行“村组一线工作法”,各乡(镇)组织驻村工作队员、镇村干部进村入户、下到田间地头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连民心、帮民富、取民信,对重点村进行重点排查和走访,及时全面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底数,排查纠纷、调处纠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统一了干群思想,切实拉近了干群距离。三是矛调站室“排查调处”,“调”出和谐乡风。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富宁县在全县13个乡(镇)司法所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室,145个村(居)委会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站,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统筹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力量,用好收缴新农合、农保和开展扶贫工作的契机,进村入户、田间地头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调处在基层,确保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过夜”的目标。2019年,全县共排查出矛盾纠纷6839件,矛调成功率达96.9%。
五、突出文明评比,比出乡风民风更和美
为打造文明乡风,富宁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幸福超市”建设为抓手,在村级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评比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倡树文明新风,推动形成崇德向善、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是设置“幸福超市”,村民争拿“幸福积分”。结合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由挂联单位等部门筹资购买商品,在村委会或附近实体商店设置“幸福超市”专柜,村民凭借“幸福积分兑换券”就可到“幸福超市”兑换商品,这种零成本、零风险、零费用的“幸福超市”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全县已设置“幸福超市”27个,覆盖10个乡(镇)27个村委会,惠及群众1000余户5000余人。通过活动的开展,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社会反响强烈,乡风文明持续提升,并在全县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事、个个争拿积分”的浓厚氛围。二是文明实践评比,比出“比学赶超”氛围。为了做好文明实践评比工作,富宁县先后在27个村委会成立“幸福超市”文明实践评比工作小组,围绕“勤俭节约、环保卫生、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方面内容,每月确定一个主题,“一村一寨”“一家一户”进村入户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量化评比,根据量化分值发给村民“幸福积分兑换券”,村民凭借“幸福积分兑换券”就可到“幸福超市”兑换商品。一年来,全县已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560余场次,累计兑换商品85630余件,折合资金11.6万元。三是设置评比红黑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富宁县在各村委会设立移风易俗红黑榜,将孝老爱亲、家庭和睦、好人好事、勤俭持家等文明行为登上红榜,以正向激励表彰优秀先进。同时,坚持把不孝老人、家庭不睦、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登上黑榜,借助反向约束破除陈规陋习。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各村惩恶扬善机制,对正面先进典型,在基础设施建设、物资补助等上给以适当倾斜照顾;对负面典型,取消其当年度“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资格,并由挂联干部对其进行再宣传、再教育、再动员,鼓励群众摒弃陈规陋习,争做知孝行孝、知善行善、向上向美的好先锋、好表率。
六、突出宣传教育,育出乡风民风更风尚
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围绕思想道德,注重文明润“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通过采取“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横幅标语+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网络有文字、手机有信息、村里有标语、路边有横幅、现场有声音,前后累计制作“24字”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传画及标语达到1530余块,更换宣传橱窗、板报590余块(条),绘制宣传“24字”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文化墙250余面,不断推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二是围绕倡树新风,注重育人启“梦”。充分利用州、县、乡(镇)三级挂联干部和“红棉红宣讲团”“理论政策宣讲团”“文艺宣讲团”“典型事迹宣讲团”五支队伍,以进村入户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政策宣讲、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宣讲活动5286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5万份,做到宣讲内容精准化、宣讲形式多样化、宣讲语言鲜活化、宣讲队伍群众化,让农村群众明白文明乡风的目标和意义,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兵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围绕典型示范,注重实践育“德”。大力开展典型示范教育,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事例,用身边先进事迹,真人真事,引导村民进一步增强孝敬老人、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让村民学有榜样,干有目标,把乡风文明建设渗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两委”和“四会”组织及时介入制止,对破坏村规民约、带坏民风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惩戒。实现从大操大办红白事、比阔气、争面子的歪风盛行转变成自觉简办、勤俭节约、积极发展生产的新风扑面,涌现一批接地气的“篱笆工程”“哨子工程”等典型经验,乡风文明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
富宁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少数陋习根深蒂固,短期难以彻底革除,部分村组多民族杂居,制定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对群众的约束力较弱,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先进典型选树面还不够宽、氛围不够浓厚等。下步,我县将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抓导向、抓重点、抓督查,进一步推动全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真正的实效,迈上新台阶。
(中共富宁县委)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梁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