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丘北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14252”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主题升旗仪式、主题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青少年主题实践等四项主题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推荐评选,实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城市等五大创建工程,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群众综合素养提升。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理念逐步养成,全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四个主题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成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逐步养成
(一)月主题升国旗仪式有效激发爱国热情。自2018年起,丘北县启动“月主题升国旗仪式活动。即,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干部职工及全县人民群众开展“向国旗敬礼”升旗仪式活动,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各村民委,每月围绕既定的主题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旗下讲话的主旋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干事激情,激励干部职工牢记使命担当奋勇开创工作新局面,引导人民群众弘扬和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月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弘扬志愿精神。自2018年开始,每月确定一个志愿服务主题,组织各单位志愿者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环境卫生、旅游服务、交通服务、政策宣传、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助残帮弱等志愿服务等活动。2018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20万余人次参与了活动。
(三)“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有效传承中华美德。自2018年开始,采取“提前安排部署,到期督促落实”的方式,提前部署“我们的节日”活动,将传统的七个“节日”与丘北本地民族特有的花脸节、辣椒节等特色节日结合起来,将元旦、雷锋纪念日、“五一”“五四”及新中国成立纪念日等特殊日子纳入范畴,形成“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动意识形态责任制派单,督促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带领群众广泛开展活动,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丘北的生动实践。
(四)青少年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县开展上好开学第一课、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红旗飘飘引我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展德智体美教育,从青年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抓好全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将乡风文明根植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二、六个融合扩大乡风文明建设覆盖面,良好民风社风逐步树立
(一)乡风文明建设与典型示范相融合。围绕个人和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影响,选树了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全县共有9人获省州级道德模范(含提名奖)荣誉称号,4人获文山好人称号,15户家庭获州、县级文明家庭荣誉称号,15名和2个团体获县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围绕文明新风的养成,创建了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全县共创建1个全国文明村、38个州级以上文明单位、38个州级以上文明村镇、6个州级以上文明校园,全县含县级的文明村镇创评工作覆盖面达75.7%;围绕奉献精神选树一批见认勇为先进个人和群体,2018年以来,共表彰了见义勇为4个先进群体15名先进个人;围绕脱贫攻坚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授予60名同志为“扶贫标兵”,表扬了38个先进基层党组织,70名优秀共产党员,选树了“最美家庭”11户;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万户,把“星级文明户”创评与村民教育相结合,与培育乡风民风相结合,与创建文明村镇相结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补齐农村精神短板,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助推乡风文明健康发展。通过道德讲堂、“自强 诚信 感党恩”、三讲三评等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故事,在全县广泛传播先进事迹、典型事例,将乡风文明的建设与典型示范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良好的民风乡风社风。
(二)乡风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丘北县注重教育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在发展实践中注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地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建设,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灵魂。例如,针对普者黑景区范围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各族群众交往和谐融洽这一特点,把民族文化、荷文化、辣椒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改造特色民居、开办民宿客栈、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做大普者黑旅游业,惠及普者黑、仙人洞、白脸山、菜花箐、阿诺等20余个村寨,覆盖各族群众4万余人,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普者黑“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的优美篇章。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和完善村规民约,狠抓陈规陋习的革除,积极推动殡葬改革,推行红白喜事简办等,在今年疫情期间,全县各村迅速启动喜事停办白事简办的防疫措施,既有力地遏制了农村铺张浪费,又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三)乡风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示范相融合。结合丘北实际,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打造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创建“九进”活动的“1259”工作思路,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合起来。实施3轮“十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51个,投入资金5030万元,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需求,建设了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新村寨。在2019年寻找“最美民族村”活动中,仙人洞村获“文山州最美民族村寨”。邻里互助、自强致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文明乡风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中蔚然成风。例如:双龙营镇仙人洞村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不等不靠不要,大力开展民居改造,村民们“推倒的不是一所房子,而是过去陈旧的观念”,从少数几家农家乐到全村搞旅游,从少部分人富裕到共同富裕,从过去被人调侃的“口袋村”蝶变成了如今丘北县的“首富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多年前的300多元迅猛增长至如今的近5万元,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促进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
(四)乡风文明建设与扶志扶智相融合。丘北县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与脱贫攻坚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衣食问题扛在肩上、冷暖挂在心上,把各民族群众安定繁荣抓在手上。通过整合部门力量,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动员并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村庄建设、治理,充分运用精神文明创建的优势,扶志扶智,群策群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齐心协力实现脱贫目标。在各村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推动群众摆脱知识贫困;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成就”主题教育活动,从思想上帮扶,助力精神脱贫;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在技能上给予帮扶等,通过21项行动措施扶志扶智。2016年至2019年共筹集整合各类扶贫资金30.5亿元,通过各项政策有序有效落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村内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农村用电、通讯、卫生室、活动场所、学校等公共服务得到全面大幅提升。所有贫困户实现收入、住房、教育、就医、饮水有保障,并迎接了第三方的评估检查。
(五)乡风文明创建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狠抓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普者黑景区升级改造,努力创建5A级景区。结合各村民族特色强化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仙人洞村将山水文化、撒尼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助,200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并一直保持荣誉至今。2015年,被提名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获“2019年中国最美乡村”暨“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殊荣。普者黑村以资金整合、民居改造、土地流转、建盖客栈和农家乐等措施,为当地居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并获“全国百家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位于风景区内的其它村寨,积极看齐,结合村内文化,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都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促进着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乡风文明与乡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六)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融合。管好12个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建好89个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州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项目,融合1079个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完善原有扫黄打非站点建设,安好49套应急广播,用好农村小喇叭,结合农家书屋、“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广大农村群众“求新、求富、求绽放”提供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法治四植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遵法守法用法的文明氛围逐步浓厚
(一)制度落实推动法律植入机关单位。建立学法用法长效机制。将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以及政治业务学习活动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组织落实年度网络在线学法用法学习考试,将单位组织日常学习情况、年度参考情况等作为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将个人日常学法情况、年度参考情况作为任用、提拔、晋职、晋级(晋衔)及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等。通过网络学法制度的建立,培养公职人员的学法习惯,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律水平,在全县营造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尊法的良好氛围。
(二)“双长”管理推动法律植入校园教学。全县各学校实施学校校长和法制校长的“双长”制度,广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七五”普法期间,16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法治课400余场次,受教师生达20万余人次。组织10余所学校6000人次到基地接受警示教育。通过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现场教学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在校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洁身自好,远离“黄、赌、毒”;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启发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徳、热爱父母和老师、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谅互让、互相帮助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三)双语措施推动法律植入社区和乡村。结合脱贫攻坚、爱路护路、环境保护、控辍保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缉枪治爆、防范非法集资等工作,组织少数民族法律骨干深入社区、农村,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开展与农村工作、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在社区,创办黑板报、宣传栏、法治学校、法律图书角等,积极组织社区法治文艺队充分利用宣传月、日、周活动以及节庆日开展法治文艺汇演,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在农村,发放丘北县“七五”普法知识读本、创建平安丘北知识读本及各类法律书籍140000余册(份),宣传展板500余块,制作法治文化宣传专栏200余期,悬挂宣传挂图230余幅,群众受教育面达60余万人次,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法治丘北”建设,创建文明丘北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特殊渠道推动法律植入特殊人群和领域。推进偏远山区边民、少数民族、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禁毒防艾、“自强、诚信、感恩党”等主题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认真解答群众提出的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为群众解惑释疑,切实提高普及率和宣传面。以“三月法治宣传月”活动、“12.4”宪法日等特殊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送法进乡村集贸市场”“进边远少数民族村寨”“进高铁沿线村寨”“进高铁站”等活动,将法律宣传延伸至市场、车站、高铁等,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公民的法律意识。2019年,丘北县被评选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法制建设让全县遵法守法用法的文明氛围逐步浓厚。
丘北县乡风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乡风文明建设的力量整合不足,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缺乏专项资金,农村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时有出现,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度还有待提高等。下步工作中,丘北县将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的建设步伐,紧扣文明乡风提升八大行动,积极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中共丘北县委)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梁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