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立足县情实际,结合时代特点,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打牢“文明之基”,铸入“文明之魂”,探索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六掌村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
一、建立“六机制”,构筑“立体化”文明实践主阵地
砚山县对标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具体实践,列为全县重中之重工作高位推进,从组织领导、指导服务、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考核监督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到最基层。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县、乡、村、组“四级书记负责制”,构建“县委统一领导、中心统筹调度、部门协同配合、乡村推进落实”的责任机制,形成了县级抓推进、乡级抓落实、村级抓服务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工作落实机制。按照“十有标椎”,采取四级分设模式,县级成立实践中心,11个乡(镇)成立实践所,选取22个村组作为实践站(点)重点打造,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三是建立平台使用机制。整合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六大平台,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阵地,通过“贴心服务”5项指标,认定县人民法院等20个单位为“星级实践基地”,确保“小场地”发挥大作用,“小服务”助力新实践。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经费纳入县级财政保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明实践建设,保证文明实践活动正常有序开展。五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宣传部、组织部、教体局、农科局、文旅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六是建立考核管理机制。将文明实践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五面“红旗村”争创活动考核,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组建“1+1+N”队伍,实体化建设文明实践主力军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砚山县突出“实”“干”二字,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意见,实体化建设志愿服务队伍,着力打造文明实践活动“主力军”,有效解决了“谁组织”“谁来做”等问题。一是组建志愿服务总队抓推动。组建由县委书记任总队长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定期开展困难帮扶、植树造林、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引领推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二是组建志愿服务专业团队强指导。在医疗、文化、农科、教育等领域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团队,把发扬优良传统、全面履行“四服务”作为实践主题,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全民志愿服务新格局,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医疗卫生、农业生产、文化服务等方面需求。三是组建基层志愿服务队伍比实干。以“齐心共建”8项指标为标准,在全县11个乡(镇)发展“星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志愿服务队伍在注册人数、活动时长、任务完成、服务质量等方面“争星晋位。以“爱心帮扶”4个指标认定“星级文明实践志愿者”,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确保文明实践力量充足和志愿服务活动延展到最基层。目前,全县有志愿服务团队90个,注册志愿者达1万余人。
三、突出“个性化”设计,因地制宜确保实践内容广覆盖
砚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时代同行,在充分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贴近民生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从“学习实践科学理念、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等实践内容入手,以“暖心传播”“真情呈现”为广大群众呈送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产品”。一是分类制定服务菜单构建服务体系。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围绕政策、文明、法治、科普、卫生健康、教育体育等内容,坚持优质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专业化与大众化相补充,县级文明实践中心精心制作优质化菜单,基层各所、站、点认真制定个性化菜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与生产生活需求。二是明确职责定位突出精准服务。在全县推广“群众点单、中心(所、站、点)配单、志愿者送单”文明实践活动新模式,分类分众做实做细文明实践内容,提高文明实践活动针对性和精准性,切实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文明实践精品服务,“广大群众文明实践需求什么、志愿服务活动就开展什么”,既增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又激活了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达到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实践效果。目前,全县各族群众点单100余次,开展“党的理论进农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抗疫情”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次),文明实践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如卫生健康文明实践大队根据群众点单需求,投入资金50余万元,开展健康义诊活动45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砚山鑫埕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根据全县软籽石榴和百香果种植户种植技术点单需求,组织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相关村寨开展现场教学培训,受到种植农户由衷点赞;稼依镇大稼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根据群众点单,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文艺活动,精彩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四、健全“联动”机制,活动开展“多元化”“精品化”
砚山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注重用好“联”字诀,用联动打破惯性思维和工作壁垒,破解“全域建设”“统筹推进”等难题,实践活动呈现出“项目化”“多元化”“精品化”良好局面。一是中心与所站点联动。既注重发挥县级中心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功能,又注重利用乡、村、组接地气优势,总队与大队、大队与小队、小队之间协作联动,共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二是线上与线下联动。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模式,将线下“脚尖上文明实践”与线上“指尖上文明实践”联手,变传统“灌输式”“点对点”政策理论宣讲为“互动式”“点对面”文明实践传播,活动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党员与群众联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从阵地、队伍、项目、活动开展人手,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文明实践“领头羊”作用,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生力军”。四是网上与网下互动。充分发挥好融媒体中心等新技术新媒体优势,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注重运用“互联网+”方式,用活用好学习强国、门户网站、党员远程教育、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平台和载体,全面发布砚山文明实践活动精彩内容和信息,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实现文明实践活动信息互通共享,文明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五是“输血”与“造血”两手抓。开展文明实践“三百”结对帮扶活动,百个机关党组织、百名科级以上干部、百支志愿队伍与全县乡村实践站点结对帮扶,调动所有资源为全县各族群众文明实践服务。蚌峨乡六掌村委会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文明实践活动,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率先找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办法,通过推行“街长制”等环境卫生治理模式,13个村小组展现出山清水秀美丽画卷,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八嘎乡采取文明实践“+主题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帮扶”“+法律援助”“+改善人居环境”“+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模式,成功举办了首届“灵山秀水·生态八嘎”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县内外6000余名游客前来观光鉴赏。者腊乡在文化志愿者张萍老师带动下,在那夺村实施“彩云计划”,资助68名学生到昆明市艺术学校、云南省艺术学院、云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学习民族舞蹈,以艺术形式开展公益扶贫和文化扶贫活动,用艺术谱写出了精准扶贫美丽华章。该村弦子舞在《中国好家庭》《中国梦想秀》等节目播出后,民族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2019年开展彝家民俗体验活动时,吸引了韩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北京、浙江等国内外游客5000余人前来参加。平远镇在普法教育实践活动带动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涌现出车白泥村“同心井”“团结路”等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的“砚山故事”。
(中共砚山县委)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梁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