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三力”联动 让文明新风吹入乡村

    发布时间:2020-09-02 16:37:37  

    近年来,文山市按照中央、省、州文明办工作部署,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精心谋划,三力联动,整体推进,让文明新风吹入乡村。

    一、以感恩教育聚力,创新方式传新风

    文山市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火塘边上讲故事、院坝里面宣政策、乡村舞台展文化”等聚人气、接地气的方式,为群众上好政策法律课、村情变化课、感恩文化课,引导群众树立感恩奋进、自立自强、文明法治、厚养薄葬等意识,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争做移风易俗带头人、遵纪守法明白人、积极向上进取人。一是火塘边上讲故事。根据群众白天劳作、晚上休息的实际,开办火塘夜校,探索走出了感恩教育新路子。通过与群众讲政策、谈变化、唱红歌、拉家常,讲好文山故事,传播党的声音,拉近了干群距离,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富起来,行动上干起来。二是院坝里面宣政策。各驻村工作队员、突击队长当好政策大课堂的宣讲员,按照“弄通政策、理清标准,谈深谈透、精准发力”的要求,组织以党员会、干部会、村组会的形式,用“地方话”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讲政策、讲村情、谈变化、话发展,全面掀起感恩教育新高潮。三是乡村舞台展文化。“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针对农民群众中一部分人还存在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通过为群众派发“文化大礼包”,培植广大群众的感恩之心,激发精神动力。组织农村文艺队以脱贫攻坚、移风易俗为主题编排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懒汉脱贫》等一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补足群众精神之钙。2019年以来,文山市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1000余场次,文化演出20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35万人次,在党和群众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让“感恩”二字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文明新风传播。

    二、以村民自治发力,移风易俗倡新风

    近年来,文山市不断强化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创新开展“三桶一铲”卫生治理法,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社会治理中来,实现了村级管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一是立规章,村规民约破解治理难题。由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指导村(社区)从“管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召开村党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充分酝酿讨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了“硬杠杠”,强化了“硬约束”,并定期由执行委员会对全村各户的执行情况进行评比,抓实村规民约执行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奖惩分明,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法则”。目前,文山市17个乡镇(街道)1287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了村规民约制定和上墙,制作了7000余份村规民约小册子。各村执行委员会严格监督执行,如2019年秉烈乡小平坝村执委会依据村规民约,对14个违反了村规民约中“赶大牲畜上路不清理粪便”的村民分别作出了罚金600元的处罚,让受罚者心服口服,让村民受到警示教育,实现了“村规民约村民定、村规民约村民执、村规民约村民守”。二是出新招,推广“三桶一铲”治理卫生。文山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院里牛屎成堆,路上牛粪遍地”曾是乡村环境卫生的短板。为切实解决该问题,基层党员干部凝聚群众智慧,发明了“三桶一铲”卫生治理法,即:家中两只大桶收集猪牛粪便,牛车上配备一只小桶和一把铲子,在赶牛车外出时,只要牛粪一落地,就利用桶铲及时清理后倒入家中大桶,大桶满了就一次性将粪便拉到田间地头做肥料。在有效改善了道路牛粪遍地情况的同时,也提高了粪便肥料利用率。目前,“三桶一铲”模式已在全市进行广泛推广,通过政策引导、村规民约约束和农村“三改”工作,群众逐步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上山务农都会互相提醒带上桶铲,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多形式,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充分结合脱贫攻坚等工作实际,发布“移风易俗树新风·脱贫攻坚奔小康”“提倡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标语口号、文明提示语1万余条,在各乡村发布《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倡议书》5万余份,充分发挥1200余个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作用,向全市干部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客事从简新风尚,有效遏制了农村地区存在的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

    三、以文明创建助力,丰富载体促新风

    一是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试点村创建工作,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共创建国家、省、州、市级文明村镇(社区)61个、文明家庭50户、“十星级文明户”16951户;追栗街镇丫呼寨村、塘子边村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平坝镇被命名为“云南历史文化名镇”,坝心乡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小城镇”。二是大力打造评先树典品牌,持续开展了“美丽庭院”“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选树先进典型活动,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34个、“美丽庭院”2445户,覆盖1056个自然村;表彰道德模范40人、最美乡村医生10人、最美志愿者10人、最美教师10人、最美少年10人,设立“善行义举榜”1400余块,开展“四德”教育活动1600余场次,约30万人次受教育,充分发挥了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与宣传,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建的荣誉感,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创建、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形成以孝养德、以俭养德的良好风尚,教育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源源不断地传递文明正能量。

    (中共文山市委)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梁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