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初一的儿子动不动就冒出一句“你配吗”“你这个老六”“你有啥实力啊老弟”,听了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一个人也时常自言自语地嘀咕一些网络流行语,跟他交流从来不好好说话,很是让人揪心。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如潮水般涌动,一些传统的、已经存在的词语,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用法,成了网络流行语。特别是一些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特”天性的网络热梗受到青少年的喜爱,让孩子们觉得用网络热梗、流行语,是一件很酷、很新潮的事情,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容易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但不少网络流行语包含负面、叛逆的情绪,甚至涉及暴力、消极行为,一些表达不规范、具有低俗性和冒犯性的网络流行语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影响,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网络流行语往往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长此以往,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不良网络流行语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法律风险,一些不良网络流行语涉及侮辱、诽谤等行为,一旦未成年人模仿并传播这些词汇,就可能触犯法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提出要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开了一个好头。
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关注孩子的网络生活,对他们日常使用的不良网络语言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网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传播不良网络流行语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孩子们识别网络中的糟粕,引导他们学会用文明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等更要主动担起责任,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文字,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和屏蔽,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守住正确表达的底线,遏制不良网络语言传播,营造健康文明网络环境。
总之,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拒绝不良网络流行语的侵蚀,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家长、学校、平台、有关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为孩子们“好好说话”创造清朗的文化空间,让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沈广站)
(编辑:李娟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