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文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场”,用数据和公式破解发展密码;他们扎根基层一线,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花……他们,就是推动文山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科技工作者。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聚焦文山州各行业奋斗的科技工作者开设专栏【创新发展 科技强国】,在这里,你将看到他们如何以匠心守初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如何以科技为画笔,在边疆热土上描绘创新蓝图。
今天推出《韦永贵:稻香里的追梦人》
韦永贵出生在文山市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习惯了与农事相伴的生活,吃苦耐劳的性格在长年的劳作中逐渐养成,那时的他还未想过自己会与农业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2008年7月,韦永贵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在家待业期间,他曾在农药公司打过工,但不善交际的他不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最终,他选择回到家乡。
2009年11月,他考入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与香型软米遗传育种工作结缘,一干就是十六年。
新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前途困难重重,但韦永贵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唯有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领域站稳脚跟。于是,他自学水稻育种知识,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育种经验,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育种水平。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从一个水稻育种的门外汉,成长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
水稻育种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他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些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海南和云南两省,在文山市、富宁县,文山平坝镇等地开展育种工作。他在风雨中抢种抢收,在烈日下剪颖授粉,长时间的低头考种等工作使他患上不少职业病,风湿、颈椎压迫等问题接踵而来。然而,身体的病痛并未阻止他科研的脚步。
水稻育种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他钻坚研微、精益求精。韦永贵认为,植物很神奇,水稻远比人们想象的更聪明。课题组从缅甸、西双版纳州引入地方水稻种质资源,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原本性状一致的水稻表现得异常活跃,分离出不同类型的植株,迸发出无限的可能。他非常细致地观察和鉴别这些新资源,到目前为止,发现了水稻新胞质源2份、新核源5份,为解决国内水稻育种同质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水稻育种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他从未停歇。水稻育种周期较长,短则四五年,长则超过十年,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心血和时间,也未必能筛选出一个理想的品种。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韦永贵有过自我怀疑,有过对别人取得成果的羡慕,有过面对困难的气馁和焦虑。但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始终激励着他: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的香型软米,服务社会。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团队多年的努力下,韦永贵以主要完成人身份选育了国审水稻品种7个、云南省审定品种6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授权品种1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正值壮年的他还曾入选文山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晋升为正高级农艺师,并获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山州“兴文人才”等荣誉。在荣誉上,他没有过多出名的想法,但在科研奋斗的道路上,他永不止步。韦永贵曾说,自己最喜欢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因为可以休息,而是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清种子、播种、做杂交、收种、调查记载、考种……
从对水稻育种工作一知半解,到将育种工作深深融入生活,韦永贵花了十六年。如今,他还有一个梦想,要让云南香软米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让人们吃上香软可口的云南软米。“为了这个梦想,我愿意再花十六年的时间去努力!”韦永贵表示。
(来源:文山州科协)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