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文山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场”,用数据和公式破解发展密码;他们扎根基层一线,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生花......他们,就是推动文山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科技工作者。
今年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聚焦文山州各行业奋斗的科技工作者开设专栏【创新发展 科技强国】,在这里,你将看到他们如何以匠心守初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如何以科技为画笔,在边疆热土上描绘创新蓝图。
今天推出《蔡世昆:追着太阳育种的赶路人》
在壮乡苗岭的土地上,每一粒金黄的玉米粒,都藏着一个追着太阳、南来北往的育种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的玉米育种“工匠”——蔡世昆。
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蔡世昆就一头扎进农作物遗传育种事业中,用热爱和汗水浇灌着地里中的每一株玉米。红土高原的烈日晒黑了他的脸庞,天涯海角南繁基地的海风磨糙了他的手掌。靠着这股子拼劲,他不仅育出了能让庄稼增产的“金种子”,还捧回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三等奖、文山州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6项重大荣誉,在文山农业圈里成了玉米育种的一把好手。
蔡世昆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乡亲们忙活一整年,一场干旱、一场暴雨、一场洪灾、一场病虫害就让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从那刻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本事,用科学智慧守护田间希望,稳稳托起乡亲们的“粮袋子”。
1997年7月高考结束后,他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2001年毕业后直接扎进水稻、马铃薯等新品种育种试验地,从此以田埂为桌、以种子为笔,书写了一篇篇丰收的答卷。
2014年,他告别了原来的工作,专心搞起了玉米新品种培育,承担起抗病、耐逆型玉米新品种选育项目。
为摸清玉米的“脾气”,他常常从早到晚蹲守在玉米地里,裤腿沾满泥土,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观测数据,最终让一株株玉米在文山的田野间落地生长,结出金灿灿的玉米果穗。
别人一年过一个夏天,蔡世昆一年却过“两个”夏天。
每年夏天,他都守在文山市追栗街的试验田,常常一守就是一整天。玉米地密不透风,热得人头晕眼花,蚊虫追着往脖子、手臂上叮咬,他却弓着身子穿梭其中,眼睛盯着玉米植株,一株一株记录着观测数据,有时连玉米叶子划烂手臂都浑然不觉。
为了抢抓播种节令,刚忙完文山的秋收,他又携带种子、背起行李往海南省出发。在海南的育种基地,天才刚亮,他就已经在齐腰高玉米田里,指尖沾满露水,熟练地为一株株玉米套上纸袋。正午烈日高照,他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弯腰、授粉、套袋,直到夜幕降临才结束一天的忙碌。
自2015年起,蔡世昆像“候鸟”一样,来回于文山和海南的试验地里,夏天在文山市观察植株、果穗、生育期等,冬天奔赴海南省乐东县开展杂交、加代育种。
十余年间,他记录了十余本试验数据笔记,穿破了十余件授粉大褂,终于培育出抗病、高产的玉米新品种。
他育成国家及云南省审定杂交玉米品种20余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400万余元,累计示范推广“文单”“文研”系列“文字号”杂交玉米品种325.7万亩,增产玉米籽粒1.1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76亿元。其中文青贮2号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等优良特性,平均株高达 3.54米,穗位高 1.62米,最高株高达 4.85米,平均亩产 4.67吨,比对照曲辰9号增产 34.19%,在丽江宁蒗大面积生产 500连片机械化收获平均每亩单产达到 5.07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成为文山州主导品种,2025年成为云南省主导品种,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面积 63.57万亩,实现种植养殖综合总产值12.39亿元,新增纯收入3.8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云南省畜牧产业尤其是肉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世昆带领的玉米创新团队有5个年轻人,他们把试验地当成课堂,追着日头测数据、数叶片、记性状。
蔡世昆手把手教他们分辨每一株玉米细微差异,他总是说“蹲得住田埂,才能育出良种”。在日复一日的科研实践中,年轻成员逐渐掌握了从植株表型到基因型的全链条育种技术,从“门外汉”成长为团队的行业骨干,这支队伍已能独当一面,在培育“金种子”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越走越远。
(来源:文山州科协)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