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张伟:匠心守护电解槽 科技赋能绿铝梦》
从一线操作工到行业技术能手,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电解生产中心一工区副工区长张伟坚守了25年。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先后斩获云南省铝电解工“技术状元”、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22年入选文山州“兴文英才首席技师”,2024年荣获云南省“兴滇英才首席技师”称号,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表彰。
2001年7月,张伟踏入云南铝业电解一厂,随之而来的是铝电解生产的“三重考验”—集技术复杂性、劳动强度与工艺挑战于一体。电解车间内,高温炙烤与强磁场交织成严苛的工作环境,曾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心生退意。然而,在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操作要诀、车间领导“一对一”的疏导关怀下,他凭借“要做就做最好”的执着信念,硬是在电解槽边扎下了根。
他刻苦钻研,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着车间每一台电解槽的电压波动和温度变化。当同龄人享受青春时,他在电解槽边观察看电解槽运行曲线,对照生产日志推导工艺参数逻辑。入职第二年。张伟便解决了阳极效应难熄灭的技术难题,从青涩学子蜕变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面对行业升级与市场竞合的双重压力,张伟坚信“技术突围是决胜市场的唯一路径”,率领攻坚小组连续突破曲面阴极电解槽、全石墨化阴极技术等产业壁垒。
2009年曲面阴极电解槽技术进入关键实验阶段,该技术凭借显著的节电优势和独特的阴极结构设计,在焙烧启动、后期管理等方面均区别于传统平面槽型,其槽寿命更成为决定技术推广的核心指标。张伟作为项目骨干,主导制定曲面阴极槽焙烧方案,先后在3台电解槽上实施验证。他突破常规操作模式,通过改进铺焦粉和装槽方法,大胆尝试在焙烧过程中取消抬阳极操作,有效规避了阴阳极电流分布不均、阴极表面温差过大等系列问题。
实验槽运行期间,角极抵破损问题集中爆发,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张伟经系统分析锁定症结,分子比与槽温长期偏高导致阴极应力异常,叠加铝水平偏低致使阳极发热区逼近阴极表面。他果断提出工艺优化方案——将铝液层高度提升2cm,严控电解温度波动范围,并在换极作业中针对边部较干净区域精准添加破碎块形成保护性沉淀。这一系列措施成功化解角极低隐患,为曲面阴极技术突破寿命瓶颈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在铝电解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张伟始终将降本增效作为工作核心,系统推进降成本、提效益的创新实践。
针对阳极成本占比较高的行业痛点,他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通过对阳极的形状、尺寸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葫芦型模型阳极”。该新型阳极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消耗均匀性,有效降低残极率,实现吨铝阳极毛耗下降5kg/t.Al的显著成效,在保障电解槽稳定运行的同时,年节约阳极采购成本并减少固废产生量,达成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同步提升。
面对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他着力强化工艺管控体系,通过优化电解槽工艺参数精准调控电解质温度、分子比、极距等关键指标,确保电解槽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同步加强生产过程能耗监测与异常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吨铝能耗持续低于国家标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大幅降低能源成本,更通过能效优势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
作为技术骨干,张伟始终秉持“技术传承、人才接续”的理念,编制《电解生产标准化操作手册》,将铝电解生产拆解为“工艺原理-操作规范-异常处置”三大教学模块,通过“理论授课+跟岗实训+案例复盘”三阶段培养模式,帮助新员工在三个月内掌握关键岗位技能。针对电解槽电压波动、阳极效应频发等典型问题,创新采用“现象推演-要因分析-处置演练”的情景化教学模式,累计开展一线“工艺小课堂”42场,培养出15名能独立处置复杂工况的技术能手。
二十五载耕耘,张伟把荣誉转化为深耕行业的动力,带领团队突破多项行业重点难点技术,持续投身绿色铝电解技术研发,用实干诠释新时代工匠的使命担当。
(来源:文山州科协)
(编辑:周秋 排版:冯鹤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