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龙,1966年10月出生在丘北县官寨乡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5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李存龙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知名水稻专家。他喜欢穿一套深蓝色看似很“土”的服装,说话时带着壮味的丘北口音,如果在田间地头遇见他,还以为他就是一个耕田种地的农民。
李存龙淳朴的样子,让人感觉他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一提及水稻,他就滔滔不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水稻进行人工栽培的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而壮族是最早掌握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之一。”
在李存龙的眼里,壮乡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田野,天生喜欢水稻的李存龙,从小就跟随父母在田间地头到处跑。怀着对泥土深深的眷恋和对水稻浓浓的情结,1990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李存龙,毅然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看到父母因劳作的负重在黝黑的脸上堆积了皱纹,李存龙心里隐隐着痛,暗自下决心,要把所学的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家乡的人们,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尽职尽责。为此,李存龙踏上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水稻科研栽培之路。春天,他卷起裤脚,在冰冷的稻田里一站就是一天;夏天,他蹲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变化,烈日晒黑了身上的皮肤但他全然不顾……对水稻的情结,李存龙何止是喜欢;对职业的敬重,李存龙何止是痴迷。
李存龙(左)在田间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州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推广杂交水稻,我州海拔1600米以上近30万亩粳稻地区,因气候冷凉、交通不便、科技力量不足,水稻种植一直停留在单产很低的老品种,延用传统的栽培模式,研究提高冷凉地区稻谷产量便成了李存龙的第一个课题。他头戴草帽、脚穿胶鞋,踏遍了文山地区种植水稻的村村寨寨,一走就是6年。寒暑易往,腊月寒冬天,尽管作物换了一熟,他却依旧奔波在乡村的田地里,挖掘、引进、筛选……他不辞辛劳的努力,先后选育出6个高产、抗病、优质粳稻新品种推向生产,使文山粳稻区的粳稻新品种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85%,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从“零起步”达到60%,水稻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以上。
1998年,李存龙首次提出把云南特有的品质优越的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采取“优优配、香香配、软软配”的方法,并主持承担了云南重点科研项目“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春夏之交,试验田里的水稻连绵起伏,李存龙时常躬腰在水田中观察:水稻株高多少,株叶长了多少,分蘖出多少头,分蘖的快慢及消长情况……李存龙选收一株一株稻穗装袋研究,剥开一粒一粒幼谷镜检鉴别。经过10年锲而不舍的艰苦探索,李存龙研究的项目成功地实现了云南香型软米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亲本及其品种46个。
当今社会水稻已成为30余亿人的主食,全世界每年有1.52亿公顷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2亿多农户安身立命的基础,亚洲20亿人口所需热量的80%从稻米中摄取,看似平淡无奇的稻米竟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难怪李存龙愿以一腔热忱和赤子之心,为老百姓铸就一座又一座“金色粮仓”,他也先后获得文山州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文山州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
(图文由文山州科学技术协会提供)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