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 文山评议
  •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李云:为农业种下科技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4-05-30 09:32:43  

    32年来,文山州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云在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中,始终奉行和恪守一个理念,“为农业服务、为农民造福、为农业科学技术奉献青春,是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这也是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发自肺腑的诤言。

    沉浸在科研中的李云。

    第一粒金色的种子,解决了冷凉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我州海拔16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水稻单产偏低的生产实际,州委、州政府做出了铿锵有力的决定:“必须尽快筛选出适宜文山冷凉山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让老百姓增产又增收!”

    为了把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合系41号”推广到千家万户,李云几乎走遍了全州冷凉山区的村村寨寨,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户掌握种植新技术,组织实施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种植。最终使水稻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群众把“合系41号”称作“高山杂交稻”。虽然常年奔波在野外很辛苦很累,又照顾不到家庭,但看到农户增收的喜悦和金黄的稻谷堆满粮仓,解决了冷凉山区群众吃饭问题,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州委、州政府交给的任务,李云的心里收获满满。该项目荣获原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

    第二粒绿色的种子,破解了云南香软米育种技术难题

    为了开发利用好文山特有的八宝米资源,造福一方百姓,李云带领科研团队全身心下沉到科研基地开展八宝米育种攻关,几乎每天都在试验田里度过,观察秧苗的长势好不好,病虫害严不严重,详细记录水稻生长情况。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战高温、斗酷暑,不断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通过12年的不懈努力,先后选育出6个香软八宝米系列新品种,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育成的“文稻8号”“文稻11号”“文糯1号”等新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文稻”系列新品种荣获原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文稻11号”“文稻13号”“文糯1号”3个新品种在2015年至2017年连续3年被省科技厅、原省农业厅推荐为全省优质稻主推品种。

    第三粒火红的种子,让丘北辣椒产业再次腾飞

    为了培育丘北辣椒新品种,掌握第一手真实数据,李云在育苗、移栽、施肥、选种等环节都要深入田间地头亲力亲为。通过15年的默默耕耘,在全国首次育成“文辣1号”等5个丘北辣椒系列新品种,并通过国家登记认定,实现单产150公斤以上,解决了丘北辣椒老品种单产不足100公斤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确定了丘北辣椒最佳适宜区及适宜区,完成了丘北辣椒地理标识申报,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填补了全国空白,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多年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和不断上进的求知精神,沉淀了李云开展农业科技攻关研究的创新思路,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技能,科研成绩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积极肯定,先后荣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州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合作出版科普书籍2本,制定部级技术标准1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青年科技红河奖、云南省农业科技十大标兵、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及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图文由文山州科学技术协会提供)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